繼「教養可以這麼浪漫」後, 我再接再厲讀讀了下一本李偉文的教養書! 一樣收穫滿滿! 話不多說, 立刻來分享本書讓我頗有啟發的段落….
小四開始讓孩子自己規劃寒暑假生活, 運用A4表格.
自古以來, 不管是兩千多年前西方的亞里斯多德或東方的孔子, 都經常批判他們接觸的年輕人, 說是「今不如古」, 說「現今」社會道德淪喪, 風氣敗壞…
-->對於比自己年輕一輩的孩子, 習慣性地看不順眼, 會不會是人的通性? -->因此, 大家一定要拿掉別人貼在自己身上的標籤, 不要被那些沒有意義的閒言閒語干擾了自己的情緒.
養成運動習慣: 鼓勵在學校參加運動型的社團.
做家事: 平日- 洗自己的內衣褲、將全家的衣服晾曬、摺疊後放入衣櫃; 假日- 洗菜、準備食物、洗碗盤
有些家長聽信某些專家的話, 說「父母要當孩子的朋友」, 以為一切事情都必須跟孩子「好好商量」, 以致於孩子才剛學會走路、講話, 父母就放棄管教的責任. 其實, 父母就是父母, 在孩子習慣與人格培養的初期, 不應該以「當孩子的朋友」為藉口, 孩子必須聽從父母的話, 從小要求他們守紀律, 如此才有利於一路陪伴他們度過青春的叛逆與狂飆期.
常規的養成, 是父母教養孩子最重要的核心, 而孩子需要限制, 這是父母必須知道的祕密.
--> 講得真好! 不知現今父母是不是很多人兒時被管教過度, 因此對自己曾受的教育不以為然, 對於”聽從”、”紀律”這類的字眼反感, 而想全面翻轉、只想當孩子的”朋友”? 感謝Bubu、李偉文的教養前輩為我們釐清迷思, 其實孩子是需要養成常規的! 如Bubu所言, “唯有以常規教導孩子往更能得到尊重、與被疼愛的路上走才會幸福”; 也如李偉文所言, “如此才有利於一路陪伴他們度過青春的叛逆與狂飆期”.
教孩子面對壓力:
定期運動、接近大自然、音樂欣賞.
課業: 協助孩子養成規劃事情、安排生活的習觀. 將無形的壓力具體化, 然後化整為零, 一小部份一小部份地依序處理.
大一點的孩子: 教他們心理學的「認知療法」- 「你這麼想, 有沒有客觀證據?」-->「即使有了證據, 事情有沒有其他可能?」-->「若真是如此, 會有多糟糕?」
用理智且具象的方式, 把無形的壓力攤在面前, 通常壓力就可以被處理與承受了.
不管學習任何領域…若我們永遠只看最新、最優秀、最傑出的作品, 即便花費再多時間, 也只是個門外漢, 永遠成不了專家… 但假如能看到作者的草稿, 看他們是如何把辭不達意、不妥當的地方, 逐漸修改到最後如行雲流水的過程, 從中所得到的收穫才會更大.
給孩子犯錯的空間與機會.
邱吉爾: 「成功就是從失敗到失敗, 依舊不改熱情。」
捍衛戰士: 「要成為頂尖中的頂尖, 就表示你將在不斷犯錯中前進。」
比馬龍效應—我們心中如果有預設的立場存在, 常會導致這個先入為主的事情真的發生.
保持愉快: 如果自己的形體假裝很愉快, 不久, 精神上也會變得很愉快.
不要抱怨: 當我們開始抱怨, 就是將焦點放在不如意、不快樂的事情上. 我們說的話表明了自己的想法, 這些想法又創造了我們的生活, 這是個惡性循環…
組成共學團體, 或參加社團活動: 想像力、創造力、冒險、獨立自主、溝通協調…
別以為孩子在學校就叫團體學習, 那充其量只是跟三十幾個學生同坐一個教室罷了…
深泉學院: 思辨、勞動、合群溝通
由分析、邏輯與知識建構而成的資訊時代, 慢慢地從世界舞台退場. 緊跟著粉墨登場的是以創意、整合、設計、與同理心取勝的「感性時代」.
跨界天才達文西的七項特質: 好奇、實證(經驗中求證)、感受(各種感官能力)、包容(接受模糊與矛盾, 在不確定的情境中做決定)、全腦思考(科學與藝術、邏輯與想像間平衡發展)、儀態(心靈與身體皆健康發展)、關聯(練習將不相干的元素結合、產生關聯, 形成新的模式)
培養想像力與創造力: 想辦法讓孩子敢發問(這是態度), 而且能提出好問題(這是能力)… 不一定要給孩子標準答案…標準答案的獲得是學習的停止, 可能性才是想像與創造的起點.
培養同理心: 1) 帶領孩子觀察他人情緒(例如, 競賽得到冠軍時, 觀察其他參賽者的情緒), 2) 要求幫忙、參與家事, 3) 陪孩子一起閱讀書籍與觀賞電影
如何教養青春期的孩子:
這時候父母應該要調整自己的心情,不再當個無微不至的管理者,與其想爭回孩子的掌控權,不如轉換角色成為顧問,因為他們不想要被大人限制,但是他們還是需要些意見指導。所謂顧問就是當「客戶」(孩子)準備好,並且確定他們想聽,才發表意見。因為父母與子女對於「需要」的認知不太一樣,往往家長認為只是好意的提醒,孩子卻會覺得不受尊重,甚至視為「魔掌伸到我的勢力範圍」,立刻暴怒發飆反抗。
這個階段的孩子,在父母眼中,的確是非常「難搞」的,因為他們要求擁有自由,卻無法承擔責任與後果,主觀的意識很強,卻沒有完整地思考判斷能力。他們強烈宣示對自己身體與活動的所有權,並且想從事成年人可以做的事,可是這些活動卻是他們很少或完全沒有經驗的,因此往往會落入眼高手低的處境。或許家長要動怒責罵以前,要體貼地想到,他們其實是處在畏懼和不確定的混亂中,卻以外表的虛張聲勢來掩飾。
曼德拉: 勇氣並不是與生俱來…而是自己「選擇」成為的方式… 很多時候他也會非常害怕, 他覺得勇敢不是無所畏懼, 而是要學會克服恐懼, 假裝自己很勇敢, 不讓恐懼打敗自己.
李偉文: 的確, 有時候我們只有假裝勇敢, 才能發現勇氣, 而且往往事後會發現, 那個勇敢的門面就是真的勇氣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