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期
媽媽提問1:
史記提到,平定諸呂後,「審食其因為陸賈與朱建之力免於被殺」。有幾個問題如下:
1)朱建需要救審食其,這可以理解,但是為什麼陸賈也要救審食其呢?
2)孝文帝因為朱建曾設法救審食其,而派人抓朱建。但是為什麼孝文帝卻沒有派人抓陸賈呢?
3)陸賈明明知道朱建救審食其背後的原因,他為什麼不替朱建向孝文帝求情、或想其他辦法救朱建呢?

媽媽提問2:
劉邦先派了韓信攻打齊國,後來酈食其自告奮勇要遊說齊王談和,劉邦同意了。但為什麼劉邦沒有更動對韓信的指令、讓韓信繼續攻齊,劉邦在想什麼呢?

媽媽提問3:
劉邦已經派使者去打探匈奴十次,每次使者回來都說匈奴只有老弱的人與瘦弱的馬、可以攻打。但是為什麼劉邦還要再派使者打探匈奴,劉邦在想什麼?
另外,如果是你被劉邦派去打探匈奴,你要如何保住自己的命?

--› 這一題,我先說說我的想法。我發現這是數學的問題。匈奴可能有兵,可能沒有,機率各半。所以有以下四種組合:
匈奴有兵。跟劉邦說有兵 -》活
匈奴無兵。跟劉邦說有兵 -》活
匈奴有兵。跟劉邦說無兵 -》死
匈奴無兵。跟劉邦說無兵 -》活
只要說的跟匈奴實際的狀況一樣,都能活命。
而若匈奴無兵,跟劉邦說有兵,頂多之後只會被劉邦認為判斷力差,未來不再被重用,但能活命。
然而,若匈奴有兵,跟劉邦說無兵,這樣之後會被劉邦認為是提供不實情報、可能與匈奴串通,會被處死。
所以,要是被劉邦派去打探匈奴,其實無論觀察到什麼,都要跟劉邦報告匈奴有兵,才能活命啊。
=== ===

第九期
女兒提問:
1. 秦穆公不聽蹇叔、百里奚勸告,硬要攻打鄭國,還故意派蹇叔、百里奚的兒子帶兵攻打。如果蹇叔、百里奚的兒子因此失去生命,而你是蹇叔、百里奚的話,你還會想繼續輔佐秦穆公嗎?
2. 而如果你是晉襄公,秦軍趁你在服喪時佔領了滑,你出兵俘虜了蹇叔、百里奚的兒子。這時,父親晉文公的夫人(秦女)勸你放他們回秦國,你會怎麼做?

媽媽提問:
如果你遇到像商鞅一樣的狀況——你的老闆認同你的理念,請你推動新法,但是實行後,老闆的接班人公然違法。你會怎麼處理,或是你事先會如何準備,以避免落入像商鞅的下場?
=== ===

第十期
媽媽提問:
1. 太子建什麼事也沒做,就不斷地被費無忌陷害。如果重來一次,而你是太子建,應該要在什麼時間點就要有危機意識?還有,有任何方法可以避免後來來自父親楚平王的殺身之禍嗎?

2. 太子健逃亡時,先到鄭國,鄭國對他不錯;後來太子健又到晉國,晉頃公要太子健回鄭國做內應,幫助晉國滅掉鄭國,事成之後晉頃公會封賞太子健。如果你是太子健,你會答應嗎,為什麼?
=》我的想法:絕對不可。
我會直接告訴晉頃公:「您與我才剛認識,對我了解不深,如果我去做內應,之後您是否會因為我曾當過內應,而認為我在您身邊,也可能是在做別人的內應,而無法信任我?所以我不適合。」
另外,既然晉頃公是一位會使陰謀達成目的人,他所承諾的事,自然可信度不高。
=== ===

第十一期
媽媽提問:
1. 陳軫在楚國不被重用,楚王派陳軫出使秦國,途中陳軫見了公孫衍,出計策讓不被魏國重用的公孫衍成為燕趙齊三國宰相。陳軫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呢?

2. 齊王贈送錢與禮物給范雎,范雎雖然沒有收,但這件事害范雎差點沒了命。
1)如果再來一次,而你是范雎,看到齊王送錢與禮物給自己,你該怎麼做,以避免後面的禍事?
2)如果你是范雎的主管須賈,聽聞「齊王贈送錢與禮物給范雎,范雎沒有收」,你會怎麼判斷范雎這個人?

3. 你覺得范雎是如何觀察到秦昭王四周的人不是昭王的人、而是為他人監視秦昭王的眼線?
(很顯然的,連秦昭王自己都未察覺這些人是眼線,否則他不會在跪著跟范雎請教秦國內事時,還將這些人留在身邊)

=== === ===
第十二期
媽媽提問:
趙武靈王為什麼要幫助秦昭襄王從燕國回到秦國即位?從後來的歷史看起來,對趙國的好處是什麼?
=== === ===

第十三期
女兒 8/28樂毅課前想一想
試想一位將軍攻下七十多座城池,卻留下兩座城池不攻下,你猜猜可能是什麼原因?
這兩個城池的人拚命死守、不易攻下,所以只要圍住他們,耗盡他們死守的決心,大概也大勢已去。

媽媽8/28樂毅課前想一想
試想一位將軍攻下七十多座城池,卻留下兩座城池不攻下,你猜猜可能是什麼原因?
在聽過這麼多史記故事後,我覺得,當我們只是一位將軍,在為老闆(皇帝)打仗時,當然要有戰功,但是要注意戰功不要過於彪炳、功高震主。要想一想自己與皇帝的關係如何,對方還信任我嗎,還是已經有點疑慮了呢。當你強大到可以把整個齊國滅掉,其實燕王會擔心那你是不是也可以把我滅了。所以,留兩個城池,讓戰功不完美,其實比較好。

女兒提問:
田單使反間計讓燕軍掘齊人的祖墳,這件事被記載在史記上,代表後來大家都知道「掘齊人祖墳」是田單指使的,這樣齊國人不會怨恨田單嗎?

媽媽提問:
假如你是燕昭王,你很信任的樂毅已攻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,剩下最後兩座城遲遲沒攻下,你意識到樂毅可能擔心「狡兔死,走狗烹」而不願攻下,但你真的很希望達成消滅齊國的目標,你會怎麼做呢?
(註:1. 如果你將樂毅召回的話,樂毅可能會誤會你要捉拿他,就先逃去趙國了。2. 如果你換將,燕國目前恐怕沒有比樂毅更傑出的將領。)

=== === ===
第十四期
女兒提問:
孟嘗君之所以能長久保有丞相之位,主要是因為他本人的政治長才,還是因為門客的幫助,還是有其他的原因?

媽媽提問:
1. 在「狗盜」的故事中,秦昭王的寵妃為何敢如此大膽?
1) 孟嘗君說情,讓秦昭王放了孟嘗君,但沒過多久秦昭王就後悔了。難道秦昭王不會反過來懷疑寵妃為何幫孟嘗君說話,因此使寵妃自己惹來殺身之禍?
2) 既然孟嘗君已將狐白裘獻給秦昭王,寵妃怎敢要求狐白裘當作報酬?她要是被發現擁有狐白裘,不就被秦昭王發現她偷了君王的東西?
—> 我感覺「狗盜」的故事可能不是真的,太史公只是在史記中納入民間傳說。😅
2.
長平之戰前,趙國原本是最有實力與秦國對抗的國家。
若重來一次,而你是趙王,現在韓國的馮亭率領上黨投降趙國,你接不接受呢?
無論你選擇接受還是不接受,你接下來會馬上採取哪些行動,為趙國取得有利的局勢?
=== === ===

第十五期
女兒12/4「信陵君」課前想一想:
如果你是一個從小養尊處優的貴族公子,長大後想要禮賢下士,廣招人才,該怎麼做才能真正接觸到非同溫層的廣大人民呢?
我會喬裝為一般民眾,到市集裡跟大家交朋友,順便打聽哪裡有口碑好的志士仁人。

媽媽12/4「信陵君」課後想一想:
1.侯嬴為什麼要「請數公子行日,以至晉鄙軍之日,北鄉自剄,以送公子」?
「竊符救趙」的計策無論成功或是失敗,都會有正人君子因此而死(成功的話,良將晉鄙會死;失敗的話,魏公子與朱亥會死)。無論如何,侯嬴提這樣的計策都對不起他們,所以,侯嬴決定自己以死謝罪,陪他們一起死。
2.從魏公子信陵君為晉鄙泣,你看到魏公子是一個怎樣的人?
魏公子愛惜人才,捨不得這樣一位良將犧牲,為此感到心痛,他實在是萬不得已才必須如此做,是情感真摯的人。
3.「竊符救趙」是幫助趙國,但似乎沒有為魏國著想,信陵君這麼做只是為了自己的姊姊而已嗎?還是有其他政治或外交的原因?
這才能救魏國。
長平之戰的結果,我們已得知,就算趙國是六國中最有實力與秦國對抗的國家,但單憑趙國一國,仍無法與秦國匹敵。
(以武力而言,趙軍就算由廉頗領軍,也無法保全上黨、吃了敗仗,只能退居地勢險峻處與秦軍對峙。而對峙比的是糧草充裕度,三年下來,趙國糧食短缺,其實趙王會換趙括也是撐不下去了,想速戰速決。)
既然趙國無論前線軍力與後勤補給都比不上秦國,其他國家單獨與秦國拼更沒有勝算。因此,聯合對抗秦國才是唯一的出路,魏國必須趁趙國還沒有垮,趕緊聯合他國與趙國阻斷秦國。而且,此時戰場會在趙國而不是魏國,對魏國的損傷會小很多。

媽媽提問:
1. 戰國七雄中,秦國最強,韓國、燕國較弱,而國力不差的趙國、齊國、楚國、魏國,則各有一位養士三千人的公子(分別是平原君、孟嘗君、春申君、信陵君)。
請問,為什麼實力最強的秦國,反而卻沒有一位養士的公子,形成戰國五公子呢?(或者這麼問,為什麼沒有養士公子的秦國,可以國力最強?)
2. 魏公子有才能、又能廣納人才,卻因為不能被哥哥魏王採信,而無法救魏國,非常可惜。如果你現在可以穿越回古代,你會勸魏公子怎麼做,以確實能幫助到魏國?

=== === ===

第十六期
女兒提問:秦始皇確立了皇權的典章法制,但是,他自己為什麼沒有立皇后?

媽媽提問:

1. 秦始皇如此相信徐福、盧生,對他們開出的求長生不老藥的條件有求必應,但是,為什麼他同時命令大匹人馬建造自己的陵寢?
2. 秦始皇到處刻石碑,為自己歌功頌德,希望人民對他感恩戴德。但是,民眾還是對他很反感、總是有人想刺殺他,顯然刻石碑不太有用。如果你是秦始皇,你要如何讓人民對你有好感、感恩戴德呢?
=== === ===

第十七期
女兒提問:李斯這麼聰明,也認識趙高很久,為什麼趙高提議改立胡亥時,他會信任趙高,覺得可以跟趙高合作?


媽媽提問:回顧秦始皇的一生,他最信任也合作最久的兩人便是趙高與李斯,但這兩人在秦始皇過世後便背叛了他。你覺得這是巧合,還是有什麼原因造成這樣的結果?
=== === ===

第十八期
女兒提問:為什麼陳涉是王,但是吳廣是代理王呢?

媽媽的想法:
我覺得這個題目十分有趣!
以組織架構來考量,一個組織不能是雙頭馬車。既然義勇軍已經有一個王,即陳涉王,聽令也是聽陳涉王的命令,那麼又有一個代理王的意義是﹖

可見,這個「假王/代理王」只是一個好聽的頭銜,無實質權力,意思就是——這是個不必要的、可有可無的職位。既然可有可無,就不會長久存在。果然,吳廣這個代理王之後就被陳涉王派人殺了。

這令我想起歷史上的另一位「假王」——韓信。當初劉邦與項羽爭天下僵持不下,而韓信攻齊成功,向劉邦自請封為「假王」,以便治理齊地。劉邦聞言第一時間的反應是破口大罵,張良與陳平踩了劉邦的腳,劉邦立刻改口說:「當什麼假王﹖要當就當真王!」於是直接封韓信為齊王。

後來,在韓信的幫助下,劉邦打敗項羽,統一天下。之後,劉邦第一個收拾的人就是韓信,先是將之軟禁,最後是透過其他人殺了韓信(這中間當然有得到劉邦的同意)。

不知道大家從這兩位「假王」的前例中得到什麼啟示﹖我的想法是,若未來有人找我們當「假王」(當然,現代沒有這種名稱的職位,但是類似概念的職位——有好聽的頭銜,而無實質的權力與存在的必要性),大家一定要仔細考量!這很可能是要我們當工具人、出力,等達到了目的就會把我們踢除。我認同劉邦所說的:「當什麼假王﹖要當就當真王!」所以,要嘛就當王,要嘛就什麼也不要當,千萬別當「假王」,很不吉利啊!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史記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elai2006 的頭像
    elai2006

    Verynana's Way

    elai20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