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紀老師說明客體與它者的差異:
當人們用某種知識系統去看待某個事物時,那個事物就是「客體(對象)」(object);而相應的在以某個知識系統去概念化事物的我就叫做「(認知)主體」(subject)。

這裡的關鍵是「概念化的知識系統」有無介入。

例如,現在我眼前有條河,我靜靜默默望著它,這時我和這條河流還沒進入到主客體關係中。

可是,同樣是我眼前有條河,我開始思考它的高低水位差能代換出多少功率,我這時很明顯在以某種知識體系的概念在審視眼前這條河,這時候眼前的這條河就成了我的客體對象,而我是相對於這層關係的認知主體。

依照前所述的解說,客體一定是知識系統內的,而「它者」的性質恰恰相反,它者是系統外。

一切系統內部無法完全涵攝的存在,叫做它者。
=== === ===

同學詢問:
想問老師一下:拉岡說語言會形塑慾望,那慾望與之前所提的視域會不會有關係呢?譬如一個受拜金主義影響的人,他的慾望自然就是物質虛榮,而他的價值或審美觀,也只停留在標價與交易上面

紀老師回覆:
可虛榮不就是概念打造出來的嗎?

如果我概念不能先知道什麼是人所嚮往、人所鄙夷,我如何熱切奔赴哪個虛榮或榮耀?

而我的概念就是語言打造出來的。

同學詢問:
再煩問老師一下~那把‘’慾望‘’解讀成‘’視域-概念‘’的功能或具體化現,這樣說得通嗎?

紀老師答覆:
我覺得說得通。

也可以說語言概念的功能,特別是能將背景視域裡所蘊含的意識形態,從背景拉到前臺,使其成形。

=== === ===

紀老師說明拉岡的分裂式主體與笛卡兒式的主體的差異:

你這句:思想主體總會覺得世間的一切就是圍繞「他這個主體」而運作的,以及「人的本質就是這個意識」,以及說這個作為人的本質意識「就是主體性」。

你一個陳述句,連犯三個基本錯誤,我幫你括號內的都是懂哲學史的人不會犯的基本錯誤。

精神分析在拉岡那裡不是繞著無意識運轉,是繞著意識與無意識「之間」運轉。這是我為什麼談「分裂式主體」的緣故。

以及課程中有談到後現代的部分,用意是要說拉岡的思想雖然被後現代主義者引為先驅,可是在反對主體性這件事情上,他們發現拉岡不與他同步。在法國,同樣被引為後現代先驅的拉岡和傅科,都堅持主體性,只是說他們反對笛卡兒式的主體性,而要求他們自己重新思考過後的主體性。

現代世界的形成是基於笛卡兒以來的主體性原則建構起來的。

所以,當後現代思潮發展起來時,他們的旗幟就是反省現代世界成立的基礎原則———主體性(笛卡兒式的主體性)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拉岡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elai2006 的頭像
    elai2006

    Verynana's Way

    elai20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